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2018/6/13 8:56:26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持续进行,如何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颇受关注的话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定着教育质量与效果。那么,教师以什么样的角色定位才能担当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呢?
持续积累的学习者
教师文化素养与知识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文化学习和积累。有些教师将文化知识的范围置于某一特定领域之内,未免存在眼界和视角的局限性。其实,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当具有系统观念和广阔的视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整个文化系统作为有机的整体包含着密切相关的子系统。教师不仅需要积累某些文化类型的发展历史、具体形态及特点等基本知识,也应当将其置于文化系统之中加以考察与把握。文化系统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其中任何一部分都能体现整体的信息。比如,有的教师在把握中国古老的春节习俗时,不仅了解守岁、拜年、贴春联、放爆竹、发红包等一系列年俗活动,还注意深入掌握蕴含其中的丰富文化意涵,包括孝敬、感恩、祈福以及追求和谐圆满等寓意。这是一种合理的思路和做法,避免了流于表象的简单涉猎,也推动了民族文化精神与内涵的传承。
为了促进自身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还应当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通过对中外艺术家以及作品进行比较,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中西文化的崭新视角和观点。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注重准确完美的写实,中国元末明初画家倪瓒追求简洁传神的写意,绘画风格和技法差别很大。不过,两种风格各具特色,无优劣之分,而且都是在各自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而结成的硕果。教师经常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加以比较和联系,逐渐拥有了大格局、宽视野,就有可能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认识到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地位和价值,从而增强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用心体悟的实践者
教师在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当做善于体悟、思考并亲身参与实践的有心人。
经过现代教育体系训练和培养而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大多具有特定的专业背景和优势,一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不过,我们对于教师实践者身份的强调,更侧重于其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体悟与实践。无论是中国传统舞蹈、书法、绘画还是诗词、音乐艺术,都追求气韵之美。“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宇宙和生命的本源,“气韵”则被视为传统艺术的审美核心。《飞天》《扇舞丹青》等中国古典舞通过将气息融入舞蹈动作之中,展现生命活力和律动美感,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韵味和风格。《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这样的书法艺术精品也是书法家一气呵成的千古名作,笔墨之间彰显着各自独特的精神气韵和艺术魅力。有些优秀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传统艺术内在的精神内核与审美韵味,以达到日臻完善的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即便是看似细微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蕴藏着传统文化观念与精神。例如,筷子虽然极为普通寻常,但在很多方面都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筷子不同于切割肉类的刀叉,不那么锋利、尖锐,体现了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以及“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人们都称筷子为“一双”而很少说“两根”,且在使用时能够处理好一主一次的关系,这体现了阴阳学说。自古以来筷子的使用有很多规范与禁忌,能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体现传统文化观念。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用心体验和领悟类似的传统文化现象,不仅有助于提升自我涵养与修为,也有助于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促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积极主动的传播者
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大,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课堂教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江苏省陶研会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