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之前我们一起读过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让孩子们写过《我是一个××的孩子》,并制作了班级第一本作品集子);可以写一个你认为有些诗人气质的同学,你和他交往的故事……总之,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你一定能找到写作的支架……阅读的指导关注感受、故事、情景,并且都和当下的阅读生活相联系,重视记叙性表达,这样有趣一点。
第二,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能在阅读中前行。
就阅读策略而言,整本书阅读的最初指导需要教师的整体设计,更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被法则和惯例约束的不自在,师生互读,交流分享,问题发现,即时进行适当的过程性矫正。上一届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多了语言零碎的格式化赏析,学生总是卖力地用修辞等有限的语言知识来体悟语言的内容和意义,不免隔靴搔痒甚至与原义大相径庭。而这种以有限的人生阅历来阅读无限意义的做法,最终与语言的魅力渐行渐远,也自觉捉襟见肘,自动放弃。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容易理解的切入点,应该是他们最熟识的成长世界。我主张“以成长和伙伴为视角来读《朝花夕拾》”的阅读策略,适当将阅读路径细化:
以“成长”为视角,梳理书中人和事进行个性化阐释。在全书阅读中,梳理鲁迅回忆的人和事,关注语言本身中的意味,关注每篇散文记叙的基本内容、抒发的强烈感情、品读精妙的笔法是必要的,这是基础的阅读阶段。但是这个阅读的目标可以设计为贴合学生阅读实际的阅读作业来完成。
仔细阅读《朝花夕拾》,关注书中能够读懂的人和事,参考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相关写法,选取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几个生活片段,尝试为鲁迅先生写一篇小传。因为有了具体的任务,还有了语言和叙事的模仿对象,学生的读和写有了很好的带动,读鲁迅、写鲁迅变得不是那么困难了。
第三,多元而开放的阅读方法带来阅读视野的开阔。
阅读方法因人而异,但是多样性的方法必然有助于整本书阅读的推进,特别是应对任务型阅读的疲劳和重复。阅读《湘行散记》,我们进行了下面的阅读尝试:
1.尝试画一画湘西的地理河流图,湘行的行程图。
2.评选出“湘行之最”:最美的地名、最危险的地方、最美的人、最美的草、最美的爱情、最美的船、最美的水手……
3.跟着沈从文,你最想去什么地方?为什么?
4.以下列核心词为参考题目,以阅读感受和阅读内容为载体写一首诗歌:雅、俗、多情、无情、夜、桃源、凄苦、河流、历史、美好、失去……
就教师而言,整本书阅读就是带着学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书,留下阅读的痕迹。也许学生最初的被动读书是不快乐的,有一种被逼无奈之感。慢慢的,主动去读,就有可能真正与心灵发生联系。在书页的翻动中,在思考中,每个小小的阅读者都在一步步朝着自我的可能性去靠近,靠近书册的力量和永恒。(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江苏省陶研会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