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的好模式

[日期:2009-10-28] 来源:  作者: [字体: ]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的好模式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范伟

 

中文摘要: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一种更能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产学结合模式。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也高兴地看到: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当今高职校的一种很好的产学结合办学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在高职校“教学做合一”的产学结合办学过程中的优势。

    关键词: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  产学结合

    在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进行不断深入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关注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这种产学结合的模式。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校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产学结合的模式。它和八十年代红极一时却又昙花一现的校办工厂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它追求的是让高职校的师生和跟本专业相关的企业零距离接触从而提高职业素养。和校外实训基地相比,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学校在实训实习安排上的自主;和非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相比,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师生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

    通过对有关文件、精神、理论的学习,对就业形势的分析,联系高职校的使命以及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运作的实践,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校一种很好的产学结合办学模式。

    一、有利于建设 “双师”型师资

    1.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方而,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按教学需要项岗、轮岗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有利于提高其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顶岗、轮岗实践往往是要带领或管理实习学生的,这也鞭策教师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此外,由于是经营性的,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的目标也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2.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科研和创新提供了合适的平台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机会,而且,和校外实训基地不同,在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中,高职校的教师往往就是生产经营的组织者、管理者。这样的地位,一方面,促使他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进行科研和创新;另一方面,又能让他的科研和创新能较快地在实践中检验应用。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和创新的积极性以及科研和创新的能力。

    二、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

    高职校有了可以自主安排师生实习的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教师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及时了解新理念、新方式、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为高职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提供依据,使高职校的教育始终紧紧把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高职校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教学做合一”的良好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做中教,真正可以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一个“实”字,在教学方式上突出一个“活”字,做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做中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1.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是高职校的使命。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高职校的办学目标,是高职校的使命。

    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是我国的现实需要

(1)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和很多企业缺乏高素质劳动者的矛盾呼唤职业素养的提高   

一方面,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新的高峰已经来临,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显著。近几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知识性失业等现象,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不足70%。有专家分析,未来20年是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和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时期;另一方面,我国绝大部分行业都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高素质一线劳动者。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在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不高的今天,高职校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一定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国力竞争的要求呼唤职业素养的提高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2008年,人事部长尹蔚民在《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文中再一次指出:“我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人才资源并不丰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世界,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我国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才增量,努力造就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这些文件和文章都突出了职业素养的提高在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意义。

    3.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好模式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能弥补校外实习受生产制约大、轮岗机会少、岗位内容单一等缺陷,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扎实掌握综合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满足学生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需求,提高学生依靠自身技术技能解决生产现场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零距离对接,学生总体素质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很好地体现了高职校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用企业化方式进行学生管理的办学思想。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精神、价值观、制度、理念、习惯等各个方面。只有融入企业,才能真正感受、理解、接受企业文化。教育真正以岗位工作过程为需求,可以真正帮助学生切合实际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定位,满足社会需要。高职校培养的人才,最大特点与竞争力在于其真正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在于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因而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接受企业文化,受到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工作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全真培养,提高了今后的工作热情与效率,最终提高其社会竞争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毕业和就业就做到了无缝对接。

四、有利于提高高职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职校的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比如帮企业培训员工,为下岗工人、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为社区服务等,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一般都会有经济效益。这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提高学校声誉的同时,也为高职校优化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和丌发新的实训基地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真正实现“双赢”  

目前,高职校的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主要采用学校和当地较大企业合作的方式,一般由学校提供场地、工作人员、工作费用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业务、经营材料等,所得利润校企之间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成(企业一般获得较多利润)。这是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1.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做到利益“双赢”,是校企进一步合作的关键

    维系校企合作的纽带首先是利益。互惠互利,双方都有利益是校企合作持久深入的关键所在,是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前提和动力。校企合作建成的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高职校主要获得办学效益,企业主要获得经济效益。

    从学校角度看,通过和企业合作,得以建立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培养的学生更加切合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要求,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情感,获得实际工作的经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一部分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掌握第一手资料,熟悉企业实际,便于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专业教师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需求方向,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功底的的情况下推动教学改革。同时可以增加与企业的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特点,为未来指导学生就业提供借鉴。有很好的办学效益。

    从企业来讲,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在不出场地和基本不出人工的情况下获得大部分的经营利涧。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也可近水楼台先得月,挑选优秀实习学生充实到企业员工队伍中,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吸纳人才。

2.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加强了校企情感交流,推动校企进一步合作。

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纽带就是情感。情感交流加深了校企进一步合作的热情。校企之间的合作,就是学校和企业的领导之间、员工之问的合作。由于合作,大家要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分享喜悦。此外,学校会在企业有突击任务时提供劳动力方面的支持,会在企业员工需要培训时提供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支持,还会对企业提供科研方面的支持。而企业也往往就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解决了高职校大批学生实习的问题和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学队伍提供帮助,同时,企业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高职校兼职教师队伍为高职校的专业课教学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在这样的精诚合作中加强了情感交流,这也必将推动高职校和企业之问进一步合作,使双方的合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当然,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要真正办好、真正显现以上效果必须各方作出很多的努力,但它确实是一种产学结合的好模式,值得我们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尹蔚民.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J].中国人才,2008(1).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