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践行陶行知思想,探索“创造教育”新思路的实践与研究

[日期:2008-05-20] 来源:  作者: [字体: ]

践行陶行知思想,探索“创造教育”新思路的实践与研究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徐杰   

在当今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运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和思考。

一、在学校管理中践行创新。管理中创新,就需要:①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帮助教师树立创新意识,确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引导教师爱教、乐教、善教,按照目标要求主动地自己管理自己。②创设民主融洽、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以领导的人格力量来团结人、带动人、影响人、教育人。各部门、各成员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尊重,互相容纳,互相谅解。③造就科研兴教的风气氛围。首先要树立科研兴教的精神,确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其次要重视学术研究,人人有研究课题,人人写学术论文。教科室更是要推介科研兴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成果经验,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切磋,或“走出去”参观考察,或“请进来”专题研讨,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中外学术对比研究。④改革教师评价。综合各个方面、多种因素,就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实绩、科研成效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及其权重分配,全面、客观、公正、科学地作出评估,作为教师考核的可靠依据,并加强考核的过程监控。

二、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创造要突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课程设计的统一性以及管理体制的僵化、课堂评价体系的单一等影响课堂教学创新的因素,开创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教学天地。笔者根据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①情感策略:富有情感性的语言,不但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可直接触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高的科学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②氛围策略: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③方法策略: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④知识策略:知识策略就是在创新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语言策略:就每一堂课而言,穿插语言总是占有很大的比重,善于运用穿插语言是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伴随教学过程的穿插语言,应按其教学内容、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三个方面进行教学。⑥评价策略: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实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应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⑦网络策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同时,教育技术中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等手段的运用,动静结合的教学内容和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优势,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犹如身临其境,感染力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不断地从感性向理性过渡,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和素质形成的智力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个别化教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学习进度,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在学科结合中实现创造。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生产力。近年来,我们有意识地尝试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并充分运用网络环境和软件资源的优势,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机器人》是小学美术教材中的一课,上课时,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首先通过“屏幕广播”播放一段《机器人》的动画片,优美的音乐,夸张的造型,神奇的变化一下子把学生们吸引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此时就有学生质疑:机器人的结构特征是怎样的?机器人有什么用途呢?教师趁机将学生引入探究“机器入”的情境中。接着教师设疑提问:假如让你当一回设计师,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机器入,它能为人类做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早已各自插上想像的翅膀:有的说要设计机器人到太空探险,有的说要设计机器人到海底探秘,有的说要设计机器人环保卫士,有的说要设计机器人和平大使……。不少学生利用动画片、科普读物中见到的各种机器人,在画图程序中,自主创作,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形象鲜明而神奇的机器人形象。接着让学生们通过“广播示范”来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在获得满足感的同时有一种成就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还有许多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如:数学课《制作统计表》、《年、月、日》,美术活动课《做贺卡》、《有趣的重复》等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学习任务之中,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它是让小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非学科性的新型课程。如果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兴趣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将会使中小学生创新思维水平有比较大的改观。

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贝克兰家里养的猫,不小心把装有蚁醛的药碰翻滴到捕鼠夹上,夹上的奶酪便硬得像一块木头,俗称“电木”。这“一不小心”就为现代塑料工业奠定了基础。这些发明的出台,改写了人类的历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这些都会激起儿童们高度的注意,引发他们创造的兴趣。这就给小学生的一个感觉是,创新的思维太重要了,有了创新的思维,就有了创新的新点子,这也就是成功的一半了。教师要利用小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令他们感兴趣的事理,用创新思维的理论加以阐释,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