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为了明天的站立

[日期:2008-09-28]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为了明天的站立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爱心教育的一点体会

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陆海虹

一、     爱心与扶弱

我们学校的爱心班在南京市也算是小有名气了,我却是第一次接触到爱心班的学生和教学工作。初识这些孩子便明显的感觉到他们和以前接触到的城市学生大不一样。这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的穿着打扮上,还因为他们脸上的表情和与人交流时的态度——明显的内向或怯场仿佛时时在提醒我们,关注一个与他们相关的概念——弱势群体。

何谓弱势群体?概念可以由专家学者来定义,事实却常常简单明了地摆在我们眼前。就拿这些爱心班的学生来说,他们就属于弱势群体之列。当然他们的弱势与自己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受教育的程度不无关系。以我个人的一孔之见,这些孩子的弱势地位是被动的、暂时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爱心班和爱心教育才有实际意义。我们才能够把自己奉献爱心的行为和全社会热切需要的扶贫助弱精神联系起来。

二、     学陶与助弱

陶行知先生的著名理论尽人皆知,是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强自立能力的教育更是空前成功。他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对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可谓作用巨大。尽管在先生的那个时代没有提出帮扶弱势群体的口号,但先生的所作所为放在今天却是极好的扶助弱小的理想教育方法。我个人的理解是,先生的话可以在现代生活和教育背景下做如下阐释:关注教育就要关注社会生活;通过学校教育对社会生活施加一定影响。也就是说,秉承先生的精神,教育和社会和生活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和分数饭碗。社会不和谐则教育也难稳当;教育不发展则社会也难进步。最终,受影响最大最深的还是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国人。因此,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与爱心班的办学宗旨取得了理论上的高度统一,也是家、校、国三者的完美结合。

三、     教学与去弱

我是语文教师,当然念兹在兹,要把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精髓贯穿到我的语文教学中去。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是学陶用陶的强力抓手。结合先生的理论,我把语文的范畴作了如下界定,即“生活语文”、“社会语文”。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从语文中学做人;从社会中解语文,从语文中看社会。如前文所述,爱心班学生的弱势只是暂时的、被动的,所以我们就有义务也有办法去除这样的弱势。现在,“去弱”成了我教学的理想和动力。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也许我能给予他们的物质帮助是极有限的也是极短暂的。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我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从根本上给他们帮助,给他们一生站立的资本和成功的力量。但这绝不意味着,仅仅让他们成为成绩好的学生,变为学习机器。如果是那样,我们的学陶意义不大,也完全可以急功近利的去学一些“考试型名师”。堪慰的是:语文的天空是广阔的;语文的内涵是丰厚的;语文的土壤是肥沃的。所以,我在努力教出好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对他们的精神再塑、情感引领、心理疏导。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形式丰富的活动给他们创设机会、搭建舞台,让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学会自信、坦诚、勇敢地面对生活和社会。

最后,我想说,我只是爱心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朵小小浪花。要想让和学陶相结合的爱心教育成为波澜壮阔的大海,需要更多的力量汇集更多的浪花。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像陶行知先生所倾力实践的那样——情满天下、爱洒人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