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导引下,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日期:2008-09-27] 来源:  作者: [字体: ]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导引下,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宜 兴 市 铜 峰 小 学

一、研究背景与基础:

小班化教育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早已开始研究。我国小班化教育起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是基于90年代后期以来某些发达地区生源逐年减少,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小班化教育的经验。小班化教育的优势日益明显:

1、有利于全体学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

小班化教育使教学的空间大为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随之增大。教师利用扩大了的空间与充满人性味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并通过加强指导与交往,强化对学生的学力乃至人格的影响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充分占有和享用教育资源。

2、有利于使每个个体受到更多的关注。

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很难对每一个体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地监控、指导与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小班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大班教学的局限,使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关注视野之内,使过去存在的教育“死角”被减至最低限度内。科学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师最适合的视野范围为25名学生。在小班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增加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机会,教师对学生可以当面交流,当堂面批,当场指导,既缩短了师生间的空间与心理距离,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对优质的教育和最优发展。

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的双向和谐活动,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过程,解放了学生的五官,克服了以往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形式参与的局面,为学生提供了大大高于以往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活动、群体活动的机会与空间。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得到激发,参与欲得到满足,创造欲得到发挥,从而使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4、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早年曾呼吁“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小班化教育摒除了“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旧观念,改变了教师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者的地位,努力为学习者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此时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学生跳出了围着教师转的怪圈,通过自己学习、自编小品、即兴表演、发明制作等以自学、自强、自治为核心的“三自”活动,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也随之增长,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机会,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大班额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小班化教育!新课程改革呼唤小班化教育!

我校地处苏锡常经济发达地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接受优质的教育服务。我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的师资队伍,师资和校舍大量富余。完全有条件实施小班化教育。

二、课题界定:

小班: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班额学生数量,是一个动态变量,我们学校界定为30名左右。

小班教育: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班额减少后,教育活动即会发生变化。(1)活动及组织形式在时间与空间上会得到重组。(2)班中的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密度和效度以及师生交往关系会得到增加或增强。(3)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的变化,并会促进和带动教育理念的更新,小班教育是压缩班额后与之变化相适应的教育活动方式。

小班化教育: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以人的发展为本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支配下的教育活动体系,形成以师生发生多向、充分的课堂交往教学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体现出合作与交往、强调个性化学习的小班教学特征。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小班化教育的样式、实施策略和有效途径,形成科学的“小班化”教育理论。

2、培养一支精良的适合“小班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3、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潜能尽可能地发展。

(二)内容:

1.创设良好的“小班化”环境氛围。

在历来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教师的办公桌放进了教室。但有人提出班主任进教室办公,虽然有助于教师尽快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但也给教师的工作和休息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令某些敏感的学生学习分心,经常性的面对面的小组型学习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采用富有个性化的环境布置(如将学生的作品上墙,布置英语角等),使环境发挥育人的功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 设置合理的“小班化”校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小班教育涉及各类必修课、活动课的教材编制。实行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小班化课程,既保留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工具学科,又调整设置综合教学课程,组织力量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要加强学科性课程与活动性课程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改变过去过多过细的分科教学脱离儿童实际,影响学生整体地观察、认识世界的弊病,有利于学科间的互相渗透,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

3. 探索有效的“小班化”教学方式。

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频率加大,各种教学形式在小班化中可以尝试。互动性是小班化教育实验的重要原则之一,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单一指向学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交往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小班化教育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形式,课堂上教师在深入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基础上,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别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自身基础上的发展。合作、探究、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角色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教学、弹性教学等教学方式有机地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运用。

4. 培养精良的“小班化”师资队伍。

小班化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观念,精湛的学科教学技术,并能一专多能,能对班级管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改革。而目前小班的课堂里正缺一支这样的“小班化”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观念、技术滞后于教学设施,阻碍着“小班化教育”深入发展。通过小班化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理念新、会上课、善科研的骨干教师队伍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 构建全面的“小班化”评价体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在小班化教学中可以根据小班化的特点进行主体性、多元性、激励性、形象性、形成性和个性化的“小班化教育”教学评价,如小组评价法、活动评价法、鼓励评价法、形象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参与评价法、无级评价法、反馈评价法、个案评价法等,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除了发挥评价的诊断、鉴别的功能,更要发挥评价的调节、激励的作用。

6. 形成科学的“小班化”教育理论。

有专家认为,目前“小班”的课堂里缺一门科学的“小班化”教学理论。何谓“小班化教育”?“小班”的时空优势到底为课堂教学创造了哪些有形或无形的资源?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在小班课堂上各占怎样的地位?合作学习、竞争学习、个别学习在小班的课堂里最终谁领风骚?“小班化教育”具有哪些特殊的教学原则、策略等……这一大堆问号是“小班”课堂上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我们要学习引进国外现有经验和研究成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科学的“小班化”教学理论,改变当前小班教学观念、理论、策略和方法滞后于教学设施的现状。

四、理论依据:

1、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明确而坚定地主张:“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教育”。提出创造教育应该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生活即教育”,“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创造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理想境界。他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坚持“教学做合一”。要实现这个理想,则必须从“行动”,从“做”开始,坚持贯彻“行是知之始”的主张,是陶行知教育的最高原则。

2、个性化教育思想  

此教育思想标志着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功能,并有利于对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等关系的正确把握。其基本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主体性反映出人的高度的文化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个别化:实施个别化教学是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只有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才能充分发掘学生个体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

3)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化教育的必然产物,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的个性差异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结果。承认并发展学生个别差异,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3、公平教育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公平地满足所有儿童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五、研究原则:

1、教育均等原则

教育均等是指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享有均等参与学习和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受教育对象都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更强调了大众教育,以教育均等观为基础,赋予学生均等的教育机会与发展权利。义务教育作为法定教育,更要体现教育均等的思想。小班化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目标的实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

2、以人为本原则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强调: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结合时代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协调、相一致。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有学习愿望的、有实践能力的人,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位,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与内驱力的调动。建立在现代质量观基础上的小班化教育正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体现人的个体性、充分性与主体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也弥补了大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即以人为本,他呼吁:“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应贯穿于小班化教育的始终。

3、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在家庭教养、文化背景、知识积累、独立人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施行切合实际的教育,使每一个体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并躬行之。国外有实证研究表明,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随年龄增长,个性差异也越大,遵循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学原则并赋予新的涵义尤显重要。小班化教育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实施因材施教。当代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和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差生,只有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小班化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这一原则。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2008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四个班)

七、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一)方法:

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

(二)措施:

1、策略:

1)实施互动策略

互动教学策略应用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旨在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传递方式,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活动互动等促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局面,以改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局面,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体现为:教学目标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为多元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结构变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为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形式参与为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实质参与,教学组织形式变个体独学为集体共学、多向学习。

2)实施合作策略

合作教学策略应用于小班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合作教学强调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其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互相探讨交流外,还可采用分组竞赛、竞答、游戏、实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其中同质分组有利于教师辅导、学生深入研究,异质分组有利于资源活用,问题、兴趣分组则有利于共同探讨。教师对合作教学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

3)实施反馈策略

反馈教学策略应用于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在阅读领会、实验操作、思考猜想、计算演练等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遇到的不同情况予以必要且及时的点拨、解惑、释疑、表扬、鼓励,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准确、更完整、更深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过程,注重反馈信息的快速、准确与全方位。如对学生自学阶段的总结评价,可通过巡视、提问、板演、练习、表演等检测方式来灵活进行。

4)实施分层策略

分层教学策略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为前提的,按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风格来分层,并采用不同的教学对策,进行分层设标、分组教学、分类指导,让优等生从“吃不饱”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让中等生往上靠一靠便能体验到成功,让学困生通过自身努力也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应着重抓好对学生的分层要求、分层提问、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分层评价,这是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2、保障:

1)编印《陶行知教育思想集锦》,供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

2)确定每周五下午三节课后为本课题专用研究时间。

3)学校拨出资金3万元,作为本课题专用研究资金。

八、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教育教学论文集  

3、《我们在成长》优秀案例集

4、小班化课堂教学展示

九、研究的组织与步骤:

1、组织:

课题组组长:马瑞琪

课题组副组长:凌伯军、李春良

课题研究人员:强绍成、蒋黎月、周春芳、林婵月、张玉亚、张良君、路  煜、张利卓、蒋俊琴、孙丽萍、肖江霞、王国芳、蒋慧玲、蒋亚琴、金燕

    2、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2008.92008.12) 建立课题组,收集资料,开展理论学习和考察活动,初步制定研究方案,确立各子课题研究方案,专家对方案进行评估,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实施阶段:(2009.12014.6)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实践、修正、完善小班化教育实验方案,开展各子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总结阶段:(2014.7)收集、归纳、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专家指导,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工作。

 

                                       00八年九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